清明節的來由和習俗
發布時間:2018.04.04 新聞來源: 瀏覽次數:
清明節又叫踏青節,在仲春與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。是中國傳統節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,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。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,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。
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,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。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。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;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;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,前二天為小寒食。
牧童遙指杏花春
借問酒家何處有
路上行人欲斷魂
清明時節雨紛紛
青團子油綠如玉,糯韌綿軟,清香撲鼻,吃起來甜而不膩,肥而不腴。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,正因為如此,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。還是江南一帶人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,正因為如此,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。
無花無酒過清明,
興味蕭然似野僧。
昨日鄰家乞新火,
曉窗分與讀書燈。